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之际,日本的两大汽车巨头——本田和日产宣布将就业务整合展开深入磋商。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成立控股公司,并可能纳入三菱汽车,来汇聚三家企业旗下的技术和经营资源,共同应对外部竞争压力。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日本汽车行业内部的一次重大调整,也预示着日本商务考察中汽车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随着特斯拉以及中国新兴电动汽车(EV)企业的崛起,传统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来自技术革新和市场参与者变化的双重挑战。为了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本田、日产及其潜在合作伙伴三菱计划形成一个年销量超过800万辆的强大联盟,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近期,这三家公司将签署谅解备忘录(MOU),进一步确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和其他细节。
自今年3月以来,本田和日产已经开始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并于8月正式启动全面业务合作,涵盖车载软件标准化及零部件通用化等领域。而作为电动化领域的先驱之一,日产早在2010年便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LEAF(在中国被称为“聆风”),并在EV SUV车型方面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本田以其高效的混合动力技术闻名,在该领域紧随丰田之后占据世界第二大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长期以来坚持自主开发的原则,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技术均由其自行研发。然而,在面对所谓“百年一遇”的产业转型期时,本田改变了策略,这反映了其对行业快速变化的深刻理解及适应能力。随着全球范围内去碳化进程加速,从内燃机车辆向电动汽车的转变正在稳步推进。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电动汽车预计将占全球新车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在中国市场,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以比亚迪(BYD)为代表的本土EV企业迅速崛起,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售比例将达到40%。相比之下,日本车企在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地位受到了动摇。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本田在中国的累计销量下降了30.7%,而日产则减少了10.5%,显示出在日本商务考察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对于日产而言,除了在中国市场遭遇激烈竞争外,在美国市场同样面临销售困境,尤其是在未能及时推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混合动力车型的情况下。尽管2023年日产成功与法国雷诺重新调整了资本关系,但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鉴于此,日产决定实施一系列重组措施,包括削减全球产能20%以及裁员约9000人,以期恢复盈利能力并加深与本田的合作关系。
本田和日产计划通过共享电动汽车核心组件和车载软件的方式深化合作,同时加快电池供应方面的协作。例如,本田已经在电池生产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并考虑为日产提供车载电池,以此降低双方的成本负担。此外,两家公司还将致力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增强对抗特斯拉及其他中国企业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的版图正在重塑。例如,美国通用汽车表达了与现代汽车在EV和新一代汽车软件联合开发上的兴趣;而在欧洲,宝马与丰田宣布了关于燃料电池车的合作意向。在美国,Rivian Automotive与大众之间的合作也为业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综上所述,本田与日产的合作不仅是两家公司应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也是日本商务考察中的一个重要案例研究。它展示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并寻求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查看更多日本考察游学行程,请点击日本商务考察行程,如需定制日本商务考察_日本体检_日本游学_日本夏令营_日本商务旅行_日本考察游学等行程方案请添加右侧二维码或致电:010-5165-0249 、13071118187,了解准确信息!